《护理学导论》考试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护理学(高中本)
教学时数:总学时:28(理论:24学时,见习:4学时)
课程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教材:《护理学导论》,李小妹,冯先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2017年出版
参考书目:
《护理学导论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李小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以评判性思维为导向的护理试题的编制》,陈京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一、考核目标
学生通过《护理学导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护理专业的入门知识,包括国内外护理形成与发展、护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健康与疾病、护理程序、护理评判性思维与临床护理决策、健康教育和护理专业中的法律问题等内容。能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系统而全面的领悟护理专业的独特理论体系及模式,并掌握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具备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不同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初步临床实践能力。
二、考核要点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护理学的发展及基本概念 |
1.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
(1)国外护理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
(2)中国护理的发展概况 |
2.护理学的概念及知识体系 |
(1)护理的概念 |
(2)护理学的概念 |
(3)护理学的知识体系 |
3.护理专业
|
(1)专业的特征及护理专业 |
(2)护理专业的工作范畴 |
(3)专业护士的角色 |
(4)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
4.护士的专业素质要求 |
(1)道德与法律素养要求 |
(2)专业知识及能力要求 |
(3)身心健康要求 |
二、健康与疾病 |
1.健康 |
(1)健康的概述 |
(2)影响健康的因素 |
(3)健康的测量指标 |
(4)促进健康及提高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 |
2.疾病 |
(1)疾病的概念 |
(2)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3)患病行为及心理 |
(4)病人角色 |
(5)疾病对病人及社会的影响 |
(6)预防疾病的护理活动 |
3.医疗卫生保健体系 |
(1)全球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2)初级卫生保健 |
(3)中国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
(4)中国医疗卫生方针及发展战略 |
(5)中国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
三、需要与关怀 |
1.需要概述 |
(1)需要的相关概念 |
(2)需要的分类 |
(3)需要的特征 |
(4)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 |
2.需要相关理论及模式 |
(1)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
(2)卡利什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
(3)韩德森的病人需要模式 |
3.需要与护理 |
(1)需要理论在护理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
(2)满足不同服务对象基本需要的策略 |
4.关怀与护理 |
(1)相关概念 |
(2)关怀的护理理论 |
(3)护理关怀的方法 |
四、文化与护理 |
1.文化的基本概念 |
(1)文化概述 |
(2)文化休克 |
2.跨文化护理理论 |
(1)理论学家及其背景介绍 |
(2)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内容 |
(3)跨文化护理理论与护理程序 |
3.护理在满足服务对象文化需求中的作用 |
(1)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 |
(2)文化护理的原则 |
(3)跨文化护理的评估与诊断 |
(4)满足服务对象文化需求的策略 |
五、生命历程中的身心发展 |
1.生长与发展概述 |
(1)生长与发展的基本概念 |
(2)生长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
(3)生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
(1)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
(2)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3.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六、压力学说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 |
1.概述 |
(1)压力的概念 |
(2)压力源的概念 |
(3)压力的意义 |
2.压力的相关学说及理论 |
(1)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 |
(2)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 |
(3)霍姆斯与拉赫的生活改变与疾病关系学说 |
3.压力的适应 |
(1)适应的概念 |
(2)适应的层次 |
4.压力的预防及管理 |
(1)压力的预防 |
(2)压力的管理 |
5.第五节压力与护理 |
(1)压力、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
(2)病人的压力及护理 |
(3)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应对 |
七、护理程序 |
1.概述 |
(1)护理程序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
(2)护理程序的相关理论基础 |
2.护理评估 |
(1)护理评估的概念 |
(2)护理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
(3)资料的分类 |
(4)资料的来源 |
(5)护理评估的步骤 |
3.护理诊断 |
(1)护理诊断的概念及命名意义 |
(2)护理诊断的发展历史 |
(3)护理诊断的分类方法及标准 |
(4)护理诊断的组成部分 |
(5)护理诊断的形成过程 |
(6)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
(7)书写护理诊断的注意事项 |
4.护理计划 |
(1)护理计划的目的和意义 |
(2)护理计划的种类 |
(3)护理计划的过程 |
(4)护理计划的格式及内容 |
5.护理实施 |
(1)实施的过程 (2)实施护理计划的常用方法 (3)护理实施的动态记录 |
6.护理评价 |
(1)护理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2)护理评价的过程 |
八、护理理论及模式 |
1.概述 |
(1)护理理念 |
(2)护理理论 |
2.奥瑞姆的自理理论 |
(1)奥瑞姆简介 |
(2)自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3)自理理论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
(4)自理理论与护理实践 |
3.罗伊的适应模式 |
(1)罗伊简介 |
(2)适应模式的主要内容 |
(3)适应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
(4)适应模式与护理实践 |
4.纽曼的系统模式 |
(1)纽曼简介 |
(2)系统模式的主要内容 |
(3)系统模式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
(4)系统模式与护理实践 |
5.科尔卡巴的舒适理论
|
(1)科尔卡巴简介 |
(2)舒适理论的主要内容 |
(3)舒适理论对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
(4)舒适理论与护理实践 |
九、护理科学思维方法与决策 |
1.护理评判性思维 |
(1)护理评判性思维的概念 |
(2)护理评判性思维的标准 |
(3)护理评判性思维的层次 |
(4)护理评判性思维的构成 |
(5)护理评判性思维的应用 |
(6)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
2.临床护理决策 |
(1)临床护理决策的概念与分类 |
(2)临床护理决策的步骤 |
(3)临床护理决策的影响因素 |
(4)临床护理决策能力的发展 |
3.循证护理 |
(1)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基本要素 |
(2)循证护理实践的意义 |
(3)循证护理实践的步骤 |
(4)循证护理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
十、健康教育 |
1.健康教育概述
|
(1)健康教育的概念 |
(2)健康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
(3)健康教育的原则 |
(4)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
2.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模式 |
(1)健康信念模式 |
(2)知一信一行模式 |
(3)健康促进模式 |
(4)保健过程模式 |
3.健康教育的程序及方法 |
(1)健康教育程序 |
(2)健康教育的内容 |
(3)健康教育的方法 |
(4)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 |
(5)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
十一、护理专业中的法律问题 |
1.法律概述 |
(1)法律的概念 |
(2)法律的分类 |
(3)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
(4)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
2.我国法律体系及卫生法规 |
(1)我国的法律体系及立法程序 |
(2)卫生法规 |
(3)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 |
3.护理法 |
(1)护理法的概述 |
(2)护理立法的历史发展 |
(3)护理立法的意义 |
(4)护理执业中相关法律的种类 |
4.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 |
(1)举证倒置与护士的法律责任 |
(2)护理工作中的违法与犯罪 |
(3)护理工作中法律问题的防范 |
三、考试形式、内容、比重
(一)日常考勤:占总成绩5%。采取随堂点名、提问、班长统计等方式。包括课堂出勤、纪律、见习仪表三个方面。
(二)平时考核:占总成绩20%。由阶段测验、见习考核、课后作业三部分成绩组成,按百分记。
1、阶段测验占30%。分3次考
2、见习考核占50%。包括见习表现、见习报告书写
3、课后作业占20%。留2次作业
(三)期中考核:占总成绩15%。利用雨课堂教学软件,采取一次性集中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客观试题,题量100道题。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考试题型、题量、分值;考核认知层次为记忆性占30%,理解性占40%,应用性占30%。
试卷构成 |
认识层次 |
题型 |
总分值 |
试题数量 |
每题分值 |
记忆性 |
理解性 |
应用性 |
选择题(单) |
20 |
20 |
1 |
30% |
40% |
30% |
名词解释 |
10 |
5 |
2 |
问答题 |
40 |
8 |
5 |
综合题 |
30 |
3 |
10 |
四、考核时间
(一)日常考勤:随堂检查
(二)平时考核:第14、15教学周(理论课结束后)
(三)期中考核:第10教学周结束后利用休息日进行。时间1小时。
(四)期末考核:按学校期末考试时间总体编排在假前2周内完成。
五、成绩评定方式
(一)课程总成绩=日常考勤(5%)+平时考核(20%)+期中考核(15%)+期末考核(60%)。
(二)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总成绩均达到60分及以上为合格。
(三)期末考试不合格或总成绩不合格均按该门课程不合格认定,需参加期末补考。补考后仍不合格者需重修该课程后参加重修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