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研室 内科护理学教研室 教学大纲 正文

《血液系统疾病护理》教学大纲

信息来源: 时间:22-05-02 22:09点击数:

打印】【关闭

(护理专业- - 高中本)

课程名称(中文/ / 英文):血液系统疾病护理 病护理/ /Nursing of the blood system diseases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护理学

学 时 数:总学时 28 学时,其中理论 24 学时、见习 4 学时

学 分 数:1.5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 先修课程:《人体基本形态与结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病理与药理学基础》等

: 后续课程:《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护理》等

教材:

《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王爱梅,李晓明编,科学出版社,2015 年

《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徐锦江、梁春光编,科学出版社,2015 年

参考书:

《生理学》第 9 版,王庭槐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生理学》(案例版)第 2 版,朱启文、高东明编,科学出版社,2012 年

《内科护理学》第 6 版,尤黎明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年

《健康评估》第 4 版,孙玉梅、张力立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

《内科学》第 9 版,葛均波、陈灏珠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诊断学》第 9 版,万学红、卢雪峰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教研室;滚球官方体育平台APP内科护理学教研室

一、课程简介:

《血液系统疾病护理》是一门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本课程在原有机能与形态、微观

与宏观、生理与病理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基础与临床的对接。按照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

合现代医学新进展,本课程以造血器官及血细胞为主线,分别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液凝

固进行阐述,涵盖了血细胞的生成、功能,实现了血液系统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完整对接;临床疾病部分主要描述血液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

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原则、治疗原则以及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预防保健等内容。通过《血液系统疾病护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血液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的

相关理论和护理技能,培养学生血液疾病护理特殊的技能,促进血液病病人健康,预防血液病,协

助血液病病人康复减轻痛苦的能力,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即用整体唯物论、动态发展观、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的思

想观点去认识和介绍血液系统的基本构成、血细胞的形态及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的过

程,建立良好的生物医学观及人文观。

2.从分子水平上分析血红蛋白的合成机制、淋巴造血疾病的发生机制,灵活应用新进展,提高独

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分子医学观。

3.能运用作用于血液系统的代表药物的作用及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解决临

床实际问题。

4.能够运用临床疾病知识表达常见血液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防治原

则及护理要点,建立临床护理思维。

5.能够运用整理护理思维,判断血液疾病病人的病情,为血液疾病住院病人及家属提供健康教

育。

6.能应用血液系统疾病常见诊疗技术(如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技术、骨髓穿刺等),理解常见

诊疗技术的配合要点,熟练配合医生操作,做好术后护理。

三、课程目标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

表 表 1 课程目标与培养要求对应关系

专业培养要求对应点

课程目标

1 2 3 4 5 6

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临

床医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以及护理学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和技能。

√ √ √ √

2.掌握生命各个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

表现、诊断防治原则及相关护理知识,初步具备应用护理程序为护

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 √ √ √

3.掌握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抢救技术及知识,具备初步配合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和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4.掌握生命各阶段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和临终关怀的

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为护理对象、家庭、社区提供预防保健及健康

教育的能力。

√ √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和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知识。 √

6.熟悉不同护理对象的基本心理需要和常见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和

干预方法,具备与护理对象、其他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协调的能力。

7.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了解护理学

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不断完善自我和推动专业发展的能力。

8.具备初步的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能力。 √

9.具备一定的护理职业精神和护理人文素质。 √ √

四、学时分配

表 表 2 理论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

对应课

程目标

教学方法

基础部分

第一章 血液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 1,2,3 启发式、讲授式、互动式

第二章 红细胞代谢与调节 2 1,2,3 启发式、讲授式、互动式

第三章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2 1,2,3

案例式、启发式、讲授式、混

合式

第五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2 1,2

案例式、启发式、讲授式、混

合式

第六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2 1,3

案例式、启发式、讲授式、混

合式

临床部分

第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1 4,5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

第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 1 4,5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

第三章 贫血概述;缺铁性贫血 2 4,5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

第三章 再障 1 4,5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

第四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1 4,5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

第四章 ITP 1 4,5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

第四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 4,5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

第五章 白血病 4 4,5

混合式教学

第六章 淋巴瘤 2 4,5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

表 表 3 实验/ 见习 学时分配

项目 内容与方法 实验类型

是否书写

实验报告

课程

目标

1

血液病临床

见习

白血病,淋巴瘤等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的

主要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手段及护理措

施,并能运用护理程序为其主要见习到

的患者制定完整护理计划。血液系统常

见护理技术(PICC、骨髓穿刺)的术前术

后护理。

验证性 4 是 5,6

注:“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2.表中各实验项目学时的合计数应与

“实验学时”一致。

五、理论教学内容

基础部分

第一章 血液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主要知识点:

1.血液的组成。

2.血细胞的分类。

3.红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正常值和生理意义。

4.白细胞的分类及分类依据;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及功能

5.血小板的结构、正常值和功能。

6.骨髓的微细结构;血细胞发生。

7.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黏度、血浆渗透压、血浆 pH 值。

8.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生成调节。

9.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正常值和功能;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

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2.熟悉红细胞生成调节。血小板结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3.了解骨髓的微细结构和血细胞发生的基本过程,红细胞的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及功能。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意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

性。

难点:血细胞发生。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意义。

课程思政元素:

1.讲解血液的组成与功能时,介绍无偿献血的国家政策及安全剂量范围等,呼吁大家无偿献血。

2.通过讲解脓细胞的由来,讴歌中性粒细胞牺牲自我、保卫机体健康的大无畏精神。联系保卫

一方平安的边防战士、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章 红细胞代谢与调节

主要知识点:

1.血红素的生物合成。血红素合成的基本原料、合成部位、合成过程、合成调节及限速酶。

2.2,3-二磷酸甘油旁路过程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血红素合成的基本原料、合成部位,ALA 合酶及辅酶;

2.熟悉 2,3-二磷酸甘油旁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红素合成的基本原料、合成部位,ALA 生成的限速酶。2,3-二磷酸甘油旁路过程及意义。

难点:血红素合成的过程及调节。

课程思政元素:

1.通过介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介绍为什么它是为运动员违禁药。中国反兴奋剂中心 2019

年 4 月 22 日公布的兴奋剂违规信息,著名女性大众跑者,目前已经转入注册运动员的刘敏被查出外

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阳性。引导学生要有争取的世界观。

2.介绍国家对孕妇免费获取叶酸政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章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主要知 识点:

1.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过程。

2.血液凝固概念、凝血因子、凝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调控、影响凝血的因素。

3.纤维蛋白溶解概念及过程。

4.ABO 血型与 Rh 血型。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过程、血液凝固的概念、凝血因子、凝血的基本过程、ABO 血型与 Rh

血型;

2.熟悉影响凝血的因素、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及过程;

3.了解血液凝固的调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 血型特点、Rh 血型特点。

难点:Rh 血型特点。

课程思政元素:

1.介绍血友病的种类、特征和危害,培养学生作为医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文关怀理念。

第五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主要知识点:

1.急性、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的特殊感染。

2.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及病理学特点。

3.霍奇金淋巴瘤分类及病理学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霍奇金淋巴瘤分类及病理学特点;

2.熟悉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及病理学特点;

3.了解急性、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的特殊感染。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变化、组织学分型。

难点:淋巴瘤分类标准。

课程思政元素:

1.通过讲解淋巴瘤的精准检测、靶向药物治疗,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第六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主要知识点:

1.本章药物简介及分类。

2.抗凝血药肝素的抗凝血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过量出血时的解救措施。

3.抗凝血药香豆素类抗凝血机制,体内过程,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4.抗血小板药的类别及其代表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用途。

5.纤维蛋白溶解药及其抑制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6.促凝血药维生素 K 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7.抗贫血药铁制剂的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8.叶酸、维生素 B 12 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9.血容量扩充药(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肝素、香豆素类、Vit K 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铁剂、叶酸、

Vit B12、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2.了解常用血栓溶解药和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的作用特点;抗血小板药作用类别和代表药;红

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肝素、香豆素类、Vit K、铁剂、叶酸、Vit B 12 的临床用途。

难点: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的抗凝血机制;叶酸、维生素 B 12 的药理作用。

课程思政元素:

1.科普捐赠造血干细胞相关的知识。在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厚植青年情怀,铸造青

年担当,砥砺青年理想,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培养更多有智慧、有温度、

有力量的时代新人。

临床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主要知识点:

1.血液病的概念、血液病的共同特点,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血液病的分类。

3.血液病的护理评估。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概念及共同特点;

2.熟悉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生成的过程、血液的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血液病护理评估中辅

助检查的评估;

3.了解血液病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液病的共同特点、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内容及意义。

难点:血细胞的生成过程。

课程思政元素:

1.在血液病的新进展讲述我国血液病学家王振义教授对白血病治疗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

情及对科学研究的向往之情,激发护理学生对护理科研的向往,进而引导学生认真努力学习。

2.课间播放抗疫公益歌曲,激发学生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豪感,为护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

第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主要知识点:

1.出血或出血倾向的原因、表现、常见病及护理措施。

2.发热的原因、表现、常见病及护理措施。

3.骨关节疼痛的原因、表现、常见病。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护理措施;

2.熟悉出血或出血倾向、发热和骨关节疼痛的原因及常见病及护理诊断;

3.了解出血或出血倾向、发热和骨关节疼痛的护理评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护理措施。

难点:无。

课程思政元素:

1.出血护理措施中举临床实例,一因为出血来治疗的患者在夜间去卫生间而死亡。强调护理工

作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护理工作中的细心、责任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伤观念。

第三章 贫血

第一节 贫血概述

主要知识点:

1.贫血的概念及实验室诊断标准。

2.贫血的分类。

3.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贫血定义、实验室诊断标准及分类;

2.熟悉贫血的临床表现;

3.了解贫血的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贫血定义、实验室诊断标准及分类。

难点:贫血的病因及机制分类。

课程思政元素:

1.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很多种疾病的一种表现,提醒学生学习要思维开阔,不要

在血液病讲贫血,就认为贫血只跟血液病有关。培训学生的批判性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课间播放抗疫公益歌曲,激发学生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豪感,为护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

第 二 节 缺铁性贫血

主要知识点:

1.缺铁性贫血的定义;铁代谢;缺血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要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

2.熟悉正常人铁代谢;缺铁性贫血的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3.了解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缺铁性贫血的定义、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难点:正常人铁代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临床实例,20 岁女孩因减肥 2 年不吃米饭而住院治疗。引导学生爱生活、爱自己,凡事不能

走极端。减肥要科学,不能不吃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才能够好好学习,好好

工作,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 二 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要知识点: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分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要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临床表现、感染及用药的护理要点;

2.熟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辅助检查及治疗要点;

3.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机制,继发性再障的病因及诊断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难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重型再障救治需要社会参与,一些家庭困难的患者很难接受治疗带来的压力,讲课过程中介

绍现在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为患者提供力所

能及的帮助,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课间播放抗疫公益歌曲,激发学生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豪感,为护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

第四章 出血性疾病

第一节 出血性疾病概述

主要知识点:

1.出血性疾病的定义、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2.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3.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与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出血性疾病的定义;

2.熟悉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3.了解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出血性疾病的定义。

难点: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印度一个 15 小女孩眼角淌血的照片开始出血性疾病的讲授。小女孩得的是血小板无力征,到

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彻底治愈该类型患者。患者的主要护理措施为尽量减少出血,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说不准哪天治疗方法就能够被科学家研究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

科研热情,让她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个规划。如果她们有科研热情,说不准将来的她们也能够解决医

学上的难题。

第 二 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 ( ITP )

主要知识点: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要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定义、临床表现;

2.熟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3.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定义、临床表现。

难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青年高发,慢性型 40 岁以下的女性高发。培养学生关爱自己,

关心身体健康。在保证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增强免疫力,远离疾病。

2.课间播放抗疫公益歌曲,激发学生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豪感,为护理事业贡献自己的一生。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主要知识点: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要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定义、临床表现;

2.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3.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定义、临床表现。

难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DIC 是临床急症之一,尤其是 DIC 的病因很多,如感染、羊水栓塞等等。培养同学们对于急症

救治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如果稍有不慎,可能患者的生命就抢救不回来了。

2.羊水栓塞是 DIC 的病因,也是女性生产过程中的死亡原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女性生产过程

的艰辛,使学生对自己的母亲产生敬重之心,培养学生的孝心。

第五章 白血病

主要知识点:

1.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慢淋的定义;白血病的分类;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急性白血病、慢粒、慢淋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急性白血病、慢粒、慢淋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要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白血病的定义;急性白血病的定义、临床表现;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两个阶段治疗目的

及完全缓解的标准,急性白血病的护理措施;慢淋的定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2.熟悉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常用化疗药物英文缩写及不良反应;慢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3.了解白血病的可能致病因素,临床分型;急、慢性白血病的诊断要点的辅助检查及诊断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难点: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一位继母跪地磕头求救养女的故事开始白血病的课堂内容的学习。弘扬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

品质,乐于助人。培养学生奉献、助人的品质。

2.一上初中三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白血病患者因晕厥住院,发现是患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后学校、教师、同学和社会捐款以帮助该患者能够顺利治疗。宣传国家关于大病的救治制度。使学

生爱国家、爱学习,有爱心。

3.两节课课间播放抗疫公益歌曲,激发学生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豪感,为护理事业贡献自己

的一生。

第六章 淋巴瘤

主要知识点:

1.淋巴瘤的定义、分型;淋巴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3.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护理要点。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淋巴瘤的定义、临床表现;淋巴瘤患者放疗的护理措施;

2.熟悉淋巴瘤的病理分型、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

3.了解淋巴瘤的病因、诊断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放疗的护理措施。

难点:淋巴瘤的病理分型及发病机制。

课程思政元素:

1.央视著名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瘤而去世。而他一直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病魔。培养

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克服困难,认真努力学习的品质。

2.《滚蛋吧肿瘤君》漫画作者的抗癌故事。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勇于克服困难,顽强

拼搏的精神。

3.两节课课间播放抗疫公益歌曲,激发学生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自豪感,为护理事业贡献自己

的一生。

六、实践教学内容

见习一: 血液系统 常见 疾病 的 护理

内容提要:

1.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及主要治

疗要点。

2.血液病系统疾病病人的常规护理措施。

3.化疗病人的特殊护理措施。

4.血液系统疾病常见诊疗技术(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技术、骨髓穿刺等)的护理措施。

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主要临床表现及主要护理

措施;化疗病人的护理要点。

2.熟悉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治疗要点。

3.了解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的置管及维护措施;骨髓穿刺术的术前及术后护理措施。

课程思政元素:

1.教育学生关爱患者,通过自己的细心工作为患者提供帮助,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患者抵抗

病魔的信心。

2.通过白血病的病因等,培养学生尽量避免接触能够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出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身体健康才是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基础。

七、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考核由日常考勤、

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包括护理病例书写、随堂提问及考核、混合式

教学评价等。日常考勤、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60%。

(二)成绩构成

课程总成绩=日常考勤(5%)+平时考核(15%)+期中考核(20%)+期末考核(60%)。

执笔人:梁春光

审核人:王顺、崔慧霞

制订时间:2021 年 0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