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教研室 内科护理学教研室 考核方案 正文

《 血液系统 疾病护理 》

信息来源: 时间:22-05-02 22:26点击数:

打印】【关闭

(高中本科)

课程性质:考试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学时数:总学时:28(理论:学时 24,实践:4 学时) 课程学分:1.5 分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教材 :

《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王爱梅,李晓明编,科学出版社,2015 年

《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徐锦江、梁春光编,科学出版社,2015 年

参考书 目 :

《生理学》第 9 版,王庭槐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生理学》(案例版)第 2 版,朱启文、高东明编,科学出版社,2012 年

《内科护理学》第 6 版,尤黎明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年

《健康评估》第 4 版,孙玉梅、张力立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年

《内科学》第 9 版, 葛均波 、 陈灏珠 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诊断学》第 9 版,万学红、卢雪峰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一、 考核目 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血液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红细胞代谢与调节、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血液系统常用药物及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有护理血液系统

疾病病人的基本技能,具备针对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护理血液病

病人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考核 要点 点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血液系统的基本结

构与功能

1.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1)血液的组成

(2)血量

(3)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细胞的结构与生理特性

(1)红细胞

(2)白细胞

(3)血小板

二、红细胞代谢与调节 1.血红蛋白的合成 (1)血红素的合成

(2)血红蛋白的合成

2.红细胞的代谢

(1)糖代谢

(2)脂代谢

(3)铁代谢

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

凝固

1.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概念

(2)生理性止血过程

2.血液凝固

(1)血液凝固概念

(2)凝血因子

(3)凝血过程

(4)血液凝固的特点

3.血液的抗凝及纤溶系统

(1)血液的抗凝系统

(2)纤溶系统

4.血型

(1)血型概念

(2)ABO 血型

(3)Rh 血型

五、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淋巴瘤

(1)概述

(2)非霍奇金淋巴瘤

(3)霍奇金淋巴瘤

2.髓系肿瘤

(1)急性髓系白血病

(2)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六、作用于血液及造血

器官的药物

1.抗凝血药

(1)肝素

(2)香豆素类

2.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1)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2)阻碍 ADP 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3)凝血酶抑制药

(4)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阻断药

3.纤维蛋白溶解药

(1)链激酶

(2)尿激酶

(3)阿尼普酶

4.促凝血药

(1)维生素 K

(2)凝血酶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5.常用抗贫血药

(1)铁剂

(2)叶酸

(3)维生素 B12

(4)促红细胞生成素

6.促白细胞生成药

(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7.血容量扩充药 (1)右旋糖酐

临床部分

一、概述

1.前言

(1)血液病概念

(2)血液病共同特点

2.血液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 (1)造血器官及血细胞生成

病的关系 (2)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二、血液系统疾病病人

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1.出血和出血倾向

(1)出血倾向的原因、临床意义及临床表现。

(2)出血的护理要点

2.发热

(1)发热的原因、临床意义。

(2)发热的护理要点

3.骨、关节疼痛 (1)骨关节疼痛的原因、临床意义及临床表现。

三、贫血

1.概述

(1)贫血概念、实验室诊断标准

(2)贫血的分类

(3)贫血的临床表现

2.缺铁性贫血

(1)概念

(2)铁的代谢

(3)病因

(4)临床表现

(5)生化检查

(6)治疗原则

(7)护理要点(铁剂用药护理)

3.再生障碍性贫血

(1)概念

(2)病因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治疗原则

(6)护理要点(感染的护理)

四、出血性疾病

1.概述

(1)出血性疾病概念

(2)正常止血、凝血、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概念

(2)病因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治疗原则

(6)护理要点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概念

(2)病因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治疗原则

(6)护理要点

五、白血病

1.概述

(1)白血病概念

(2)分类

(3)病因

2.急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概念

(2)分类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血象、骨髓象临床意义)

(5)治疗原则(化学治疗)

(6)护理要点(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护理)

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3)治疗原则

(4)护理要点(脾大和尿酸肾病护理)

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概念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临床分期

(5)治疗原则

六、淋巴瘤 1.淋巴瘤

(1)概念

(2)病因

(3)病理组织学与分类

(4)临床表现

(5)临床分期

(6)治疗原则

(7)护理要点(放射治疗皮肤护理)

三、考试形式、内容、比重

(一)日常考勤:占总成绩 5%。采取雨课堂随机点名、雨课堂出席等方式。包括课堂出勤、纪律、

表现三个方面。

(二)平时考核:占总成绩 15%。由混合式教学成绩、见习课成绩两部分组成,按百分记。

1、混合式教学成绩占 60%。由课前入门测试、翻转课堂表现、课后出门测试等。

2、见习课成绩占 40%。包括见习课平时表现及见习病例报告书写等。

(三)期中考核:占总成绩 20%。学院组织采取一次性集中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客观试题,题量 80

或者 100 道题。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 60%。考试题型为客观试题,题量为 150 题,分值每题 1 分,总分 150

分,学生实际终成绩按照 100 分制折合;考核认知层次为记忆性占 30%,理解性占 40%,应用性占 30%。

试卷构成 认识层次

题型 总分值 试题数量 每题分值 记忆性 理解性 应用性

选择题(A1

型)

100 100 1

30% 40% 30%

选择题(A2

型)

50 50 1

四、考核时间

(一)日常考勤:随堂检查或随机抽查。

(二)平时考核:在授课进行中随教学进度随时完成。

(三)期中考核:第 10 教学周结束后利用休息日进行。时间 1 小时。

(四)期末考核:按学校期末考试时间总体编排在假前 2 周内完成。

五 、 成绩评定方式

(一)课程总成绩=日常考勤(5%)+平时考核(15%)+期中考核(20%)+期末考核(60%)。

(二)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总成绩均达到 60 分及以上为合格。

(三)期末考试不合格或总成绩不合格均按该门课程不合格认定,需参加期末补考。补考后仍不合

格者需重修该课程后参加重修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