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护理学(高中本)
教学时数:总学时:72(理论:52,实践:20) 课程学分:4 4 学分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 教材:《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王爱梅,李晓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15
《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徐锦江,梁春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5
: 参考书目:《组织学与胚胎学》(第 9 版),李继承、曾园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生理学》(第 9 版),王庭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药理学》(第 9 版),杨宝峰、陈建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病理生理学》(第 9 版),王建枝、钱睿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病理学》(第 8 版),步宏、李一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
《内科护理学》,尤黎明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外科护理学》,李乐之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一、考核目标
学生通过《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关于上述各系统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规律
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知识,了解护理学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对于常见疾
病进行临床护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与患方有效沟通、获取多种信息资源和进行健康教育等初步临床综
合护理实践能力,涵养探索精神和护理人文情怀。
二、考核要点
单元 细目 要点
循环系统的微细结构
1.血管
(1)血管的一般结构
(2)毛细血管的结构;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分布及其功
能
(3)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
(4)静脉的一般结构特点及静脉瓣的结构
(5)组成微循环各段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2.心脏
(1)心脏壁的组织结构
(2)心脏传导系统的结构与分布
3.淋巴管 (1)淋巴管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循环系统的功能 1. 心脏的泵血功能
(1) 心动周期的概念及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
制
(2) 心音(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
(3)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4)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2. 心脏的生物电现
象和生理特性
(1) 工作细胞(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2) 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特点
与形成机制
(3)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心肌收缩的特点
(5)正常心电图的波形与生理意义
3. 血管生理
(1)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2) 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
(3) 静脉血压与中心静脉压的概念
(4)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5)微循环的概念、组成、通路的特点与功能
(6)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有效滤过压)及影响因素
4. 心血管活动的调
节
(1)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机制
(2) 延髓心血管中枢的作用
(3)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5)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疾病(病理
学)
1.动脉粥样硬化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基本病理变化
(3)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2.高血压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良性高血压各期病变
(3)恶性高血压的病变特点
3.风湿性心脏病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基本病理变化
(3)心脏的病理变化
4.亚急性细菌性心
内膜炎
(1)病因
(2)心脏和血管的病理变化
5.心瓣膜病
(1)病因
(2)心瓣膜病的类型
(3)各种类型血液动力学及心脏变化、临床表现
循环系统疾病(病生
学)——心力衰竭
1.概述
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分类
2.代偿反应
(1)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2)心脏本身的代偿
(3)心脏以外的代偿
3.发病机制
(1)心肌收缩功能降低
(2)主动性和被动性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3)心室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4.功能与代谢改变
(1)心排血量减少
(2)静脉淤血(体循环、肺循环淤血)
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
物
1.分类
(1)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物分类和代表药
(2)高血压治疗首选药物分类和代表药
2.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普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在心律失常
方面的应用
3.抗高血压药
利尿药、钙拮抗药、β受体阻断药、ACE 抑制药的抗高血压作
用机制
4.抗心衰药
强心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中毒的防治
措施
5.抗心绞痛药
(1)硝酸甘油的作用原理与临床应用
(2)β-受体阻断药及钙拮抗药在心绞痛方面的应用
循环系统疾病概述
1.成人循环系统的
结构功能与疾病的
关系
(1)心脏的结构
(2)心脏的传导系统
(3)血管、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体液
2.心血管疾病的分
类及护理
(1)按病因分类
(2)按病理解剖分类
(3)按病理生理分类
3.心血管疾病的护
理评估
(1)病史
(2)身体评估
(3)辅助检查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常
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1.心源性呼吸困难
(1)概念
(2)常见表现
(3)常见护理诊断
(4)护理目标
(5)护理措施
2.循环系统疾病病
人常见症状体征
(1)心源性水肿
(2)胸痛
(3)心悸
(4)心源性晕厥
心力衰竭
1.慢性心力衰竭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要点
(5)治疗原则
(6)护理评估
(7)护理诊断
(8)护理措施
(9)护理评价
(10)健康指导
2.急性心力衰竭
(1)流行病学特点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诊断要点
(5)治疗原则
(6)护理评估
(7)护理诊断
(8)护理措施
(9)护理评价
(10)健康指导
心律失常
1.概述
(1)概念
(2)分类
(3)病因
2.窦性心律失常
(1)概念
(2)分类
(3)病因
(4)临床表现
(5)治疗
(6)心电图特点
(7)护理措施
3.房性心律失常
(1)概念
(2)分类
(3)病因
(4)临床表现
(5)治疗
(6)心电图特点
(7)护理措施
4.室性心律失常
(1)概念
(2)分类
(3)病因
(4)临床表现
(5)治疗
(6)心电图特点
(7)护理措施
5.心脏传导阻滞
(1)概念
(2)分类
(3)病因
(4)临床表现
(5)治疗
(6)心电图特点
(7)护理措施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
死
成人心脏骤停
(1)病因
(2)病理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治疗
(6)复苏后处理
(7)护理措施
心脏瓣膜病
4.二尖瓣
(1)病因
(2)病理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治疗
(6)复苏后处理
(7)护理措施
2.主动脉瓣
(1)病因
(2)病理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3.多瓣膜
(1)病因
(2)病理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
1.稳定型心绞痛
(1)病因
(2)病理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2.急性冠状动脉综
合征
(1)病因
(2)病理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高血压
1.原发性高血压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2.继发性高血压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心肌病和心肌炎
1.心肌炎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2.心肌病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心包疾病
1.急性心包炎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2.心包积液及心脏
压塞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3.缩窄性心包炎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主动脉和周围血管病
1.主动脉夹层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2.闭塞性周围动脉
粥样硬化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3.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4.单纯性下肢静脉
曲张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5.下肢深静脉血栓
(1)病因
(2)概念
(3)发病机制
(4)临床表现
(5)治疗
(6)护理措施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技
术及护理
循环系统常用诊疗
技术及护理
(1)心脏起搏器治疗
(2)心脏电复律
(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4)心脏射频消融术的的适应证、方法
(5)护理
三、考试形式、内容、比重
(一)日常考勤:占总成绩 5%。采取随堂点名、提问、班长统计等方式。包括课堂出勤、纪律、
表现三个方面。
(二)平时考核:占总成绩 15%。由阶段测验、实验考核、课后作业三部分成绩组成,按百分记。
1、实验考核占 50%。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理论考核等
2、课后作业占 50%。留几次作业
(三)期中考核:占总成绩 20%。利用雨课堂教学软件,采取一次性集中闭卷笔试形式。题型客观
试题,题量 100 道题。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 60%。考试题型、题量、分值;考核认知层次为记忆性占 30%,理解性
占 40%,应用性占 30%。
试卷构成 认识层次
题型 总分值 试题数量 每题分值 记忆性 理解性 应用性
选择题(单) 20 20 1
30% 40% 30%
名词解释 10 5 2
简答题 40 8 5
病例分析题 30 3 10
四、考核时间
(一)日常考勤:随堂检查或随机抽查
(二)平时考核:每次实验课后
(三)期中考核:第 10 教学周结束后利用休息日进行。时间 1 小时。
(四)期末考核:按学校期末考试时间总体编排在假前 2 周内完成。
五、成绩评定方式
(一)课程总成绩=日常考勤(5%)+平时考核(15%)+期中考核(20%)+期末考核(60%)。
(二)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总成绩均达到 60 分及以上为合格。
(三)期末考试不合格或总成绩不合格均按该门课程不合格认定,需参加期末补考。补考后仍不合
格者需重修该课程后参加重修考试。
六、其他要求